在时代中心呼唤艺术——从《摄影小史》谈起

最近读完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出版的《摄影小史》,收录了 瓦尔特 ·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著四篇论文的中译本,其中《摄影小史》(1931) 和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》(1936, 下称《机械复制》) 尤其具有参考价值与思辨意义,让我一个非科班、纯用爱发电的爱好者,也觉得该为读完这本书而写点什么东西了。

受这两篇文章本身 论文essay 属性、译本差异以及语言鸿沟等因素限制,本文试图在记下阅读感受的同时,结合艺术、摄影及文化史有关内容,解释一些书中较为复杂的概念,同时结合时代加上我本人的思考。无论你是否读过原著、是否认同本文观点,都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。

本文约 8500 字,阅读约需 30 分钟,全程量子叠加态有图,请放心食用。

瓦尔特 · 本雅明

理解一本书前提是理解作者,《摄影小史》也不例外。如果用一句话为作者定性,瓦尔特 · 本雅明 (1892-1940) 是一位隶属于法兰克福学派、笃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犹太人、文化理论家。如此便算是交代了历史背景,足以理解本书的写作意图与作者许多观念的形成原因。本节还会简述一些与他相关的重大事件,它们摘译自斯坦福大学哲学百科全书 瓦尔特 · 本雅明词条 ,若是不感兴趣,直接跳到下一段也无妨。

解决 Google Photos 备份照片的时区异常

我的数据备份方案 所述,我的照片通过 Pixel XL 上传至 Google Photos,以便随时随地翻阅。这一方案体验一直很好,直到我先后购入了两台发布于 2010~2015 年的相机。不知为何,它们直出的照片在 Google Photos 网页端顺序混乱且没有规律,还常有显示日期错误,点开详情看时间却正常的问题,而手机拍摄的照片与经过 Photoshop 后期的照片则相当正常。经过一番探索,我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时区上,我上传的照片时区从 GMT-8 到 GMT+8 都有,导致照片排序混乱不堪。

Google Photos 的时区错乱

一番折腾后,我最终以较优雅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,以下是我的探索过程与解决方案:

定位问题

已知是时区问题,首先就要弄清楚 Google Photos 如何确定时区。根据 Google 到的相关资料,Google Photos 会优先使用照片的 GPS 位置来确定时区,其次是照片 Exif 中包含的时区信息。然而,发布于 2016 年的 Exif v2.31 才正式加入时区偏移值,2016 年以前发售的相机自然不会支持。在没有 GPS 也没有时区的情况下,Google Photos 会使用多个办法估计照片的预计位置,例如其它设备的位置、具有相似内容的照片的拍摄位置等,没有启用预计位置时,它的时区判断依据就变成了 上传 IP

奔向 20 的我,与我 22 的故事

依稀记得 10 岁时,我盼望着时间流逝,想要尽快成为大人;而十年之后,我离 20 岁已经不远,或许已经逐渐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大人,却发现转瞬间,一年时光又要划上句号。

今年过得实在太快,甚至没有机会思考自己,想了许久,我决定将一年拆散成几个主题,它们交织着,构成了「我」奔二年代最后的故事。

本文约 4000 字,全程有图,请放心食用。

还来不及学会珍惜

Regretting to Regret

寒假将至那几天,在五一广场旁某个酒店,我用《紫罗兰永恒花园》,试图告诉另一个人也告诉自己,什么是爱、如何去爱;在过得太快的年里,我难得地与各路好友聚首,在小城中四处游走,用美食作为冬日温暖。一顿火锅、数次炸鸡与不计其数的烧烤下肚后,回首远望来时方向,仿佛我与过去距离还不甚遥远,仿佛时光还没来得及形成沟壑,黄金时代余韵不绝,在我的心中激荡。

2022 年,ARM Windows 笔记本能用了吗?

故事开始,还得从 2020 年 11 月苹果发布会说起。那天,M1 芯片正式发布 ,将 ARM 芯片的笔记本电脑带入寻常百姓家,以超高能效和超长续航一举成名,彻底改变大家对 ARM 的印象。偷偷嘲讽 Mac 用户没游戏玩时,我内心不免好奇:这是什么来自西方的神秘魔法?ARM 桌面处理器居然这么神奇??直到那时,搭载 ARM 处理器的 Windows 设备才正式进入我的视野。

然而,苹果对于穷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遥不可及,当时我才刚入手 LG Gram 五个月,对它抱有相当好感,再加上各种渠道听说 ARM Windows 笔记本搭载的 WoAWindows on ARM 还是个半成品,不适合作为主力,于是萌生的想法被搁置,一拖直接拖到苹果发布会两年后的另一个 11 月。当我发现 LG Gram 二手价格已经跌到不堪入目,我的笔记本使用需求逐渐轻量到「能办公就行」,我知道是时候做出改变,拥抱一点新东西了。心一横,一天后到手一台 Surface Pro X,本文则是对我和它磨合过程中,写下的一点记录与思考。

太长不看:能用了吗?

能用了,甚至很好用。许多软件都提供 ARM 支持,x64 软件通过转译也能正常运行,除 Canon 的打印驱动外几乎没有不兼容。这里是常用软件及 Windows on ARM 体验对照表,后面 体验 部分有各种场景的综合体验评分,可以作为参考。

优雅地在 WSL 1 上使用 CanoKey 进行 PGP 认证

六月初,苦苦等待许久的 CanoKey Pigeon 终于上线第二批,拿到之后,我非常兴奋地用它绑定了一大堆常用网站的 两步验证2 Factor Authorization (2FA) ,折腾半天后发现一个问题:如果对 OpenPGP 和 PIV 没有需求,仅仅把它作为 2FA 工具使用,我好像还不如直接用 Apple Watch 上的 Authy 来得安全、方便。

而且我有很多个理由拒绝 OpenPGP / PIV。两者在不同平台上需要各种配置,至少对于坚定的 Windows + WSL 用户如此;文件形式密钥备份起来非常不方便,尤其是出于安全性考虑,还有多介质备份 + 脱机条件一次性操作 + 主密钥、三个子密钥、撤销凭证备份、有效期、使用方法不同等等要求;各种操作都需要不同长度、不同作用的 PIN,我能记住超过三个 PIN 就很不错了,可能对于许多用户,需要的密码越多,越可能使用雷同密码或弱密码;最重要的是无法保证跨平台可用性,万一某一天出门在外突然有认证需求,却只有 iOS 设备,那直接完蛋;比起记住一次到处通用,数据、设备全部丢失也不会掉的密码(体系),实在是脆弱、复杂太多。

但当我百无聊赖坐在电脑前,望向放在桌上吃了两周灰的 CanoKey,我又感觉可以试试看。就算不把它作为主要认证方式,至少玩玩看嘛。于是,在我花费大半个上午生成 key,再将 Windows 的 gpg-agent 塞进不支持访问 USB 设备更别说 CanoKey 的 WSL 1 之后,我写下这篇文章作为记录,以便此后能随时回顾,希望能帮助到同样有需求的人。

刷写 vBIOS 途中断电,我的自救复盘

a.k.a. 《一个学生不带脑子刷 vBIOS,这是他的显卡发生的变化》

太长不看:

若 N 卡在刷 vBIOS 的过程中遭遇意外断电,随后主板自检反复重启,例如 DRAM - CPU - VGA 灯轮流亮,请寻找 能够亮机并且拥有 PCIe 槽的设备 ,例如使用核显、亮机卡或者雷电接口显卡坞,开机过程中按住 Esc + C 进入 Windows 安全模式(或任意恢复系统,至少要阻止 NVIDIA 驱动加载),确定设备管理器中列出了损坏的显卡,再使用 nVFlash 刷回 备份的原 vBIOS

如果没有核显,则可能需要将坏卡接在主板的副 PCIe x16 槽位上。我将亮机卡接在副槽上时,主槽上接坏卡则仍然会反复重启;交换后才能正常启动。

如果亮机卡也是 N 卡,在刷写原 vBIOS 时需要手动指定设备序号:首先执行 nvflash64.exe --list ,此时应当会出现一个列表,其中格式如下:

2022 年,使用 Windows Phone 7 天

小众、多彩、塑料机身、Windows 内核、微软打造,在这些词条的加持下,我对 Lumia 的兴趣,早在《丧尸围城:瞭望塔》见到 Lumia 的身影,对 Lumia 1020 标志性的镜头模组印象深刻之前就已经产生。后来,Android 和 iOS 分庭抗礼,前者在一些方面越来越糟糕,这没能解决 Windows Phone 的颓势,却是我「润」到 Windows Phone 的首次冲动。直到前几天,在二手🐴看到一台崭崭新的 1020,我毫不犹豫果断下了单。

拿到手后才知道,这台设备没那么美好。它被排除在 Windows 10 更新列表外, Windows PhoneWP 8.1 的支持早已结束,它已经无法再通过设备内渠道获得软件更新,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及 bug。尽管如此,我尝试了将它作为主力机七天,并将历程与感受记录如下,以期帮助每一个渴望踏入这个坑的人。

本文全长约 5000 字,阅读约需 12 分钟,内含少量插图和致死量吐槽,请谨慎食用。

在 OpenWrt 上打造 Rickroll 访客 Wi-Fi

昨天在 TG 上看到隔壁频道的点子:必须观看一定时间 Rickroll 后才允许连接,并且每次暂停会 +10s 的访客 Wi-Fi,顿时震惊:「原来还可以这么搞??」仔细分析可行性后发现,这个访客 Wi-Fi 原理并不复杂,有折腾 OpenWrt 经验并且写过一丢丢 HTML 的话极其容易上手,于是将步骤记录如下。

0. 准备条件

  • 一台运行 OpenWrt 的路由器
  • 一台能联网并且能 ssh 的设备
  • 一点点计算机网络及开发知识
  • 一点点折腾精神

我自己使用的是红米 AX6 基于 LEDE 的自编译固件,因此能深入地自主精简、定制,如果没有自编译固件的条件或想法,可能会遇到一些奇妙的依赖问题。推荐选择闪存容量大或可扩展存储的路由器,防止折腾半天发现没有留给视频的空间。除此之外,如果想对这个访客网络进行限速(比如使用 SQM QoS),那么也许还需要较强的性能。

航道,四季与歌:2021 的年度总结

初代 Cytus 的设定很有意思,作为人类永生的载体,为了防止人类的记忆被新的记忆覆盖后的情感消失,机器人们会将情感化为音乐存储在名为 Cytus 的空间,每过一段时间就使用这些音乐感受情绪与灵魂。

作为人类,浑浑噩噩中度过的每一天,我同样依赖音乐触摸我的灵魂,而在我选出来的五首歌里,是我过去一年的故事。

本文长约 4800 字,阅读约需 12 分钟,全程无图,请放心食用。

暮冬:你啊 为何不愿停下

寂寞的人呐 显得不慌忙啊
雨下得再大 你啊 为何不愿停下
越冠冕堂皇 越贪嗔痴狂啊
折不折又怎样 你是我永不凋谢的花

Ring - 堪折

一把钥匙一把锁,我的双 PC 工作流

学期初,我终于攒出了人生第一台台机。R7 2700X (Zen+) 和 1060 的配置,时至今日最多中端水平,对于一个 使用忍受 了一年轻薄本的人来说,却足以被称为一次飞跃。约两个月后的今天,我设想的两种极端情况(完全抛弃 Gram / 完全依赖 Gram)都没发生,而我则已经摸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:一把钥匙(LG Gram)对应一把锁(台机)。正式开始之前,先从硬件配置说起吧。

硬件配置

台机 Gram
CPU Ryzen 7 2700X i7-1065G7
GPU GTX 1060 Iris G7
RAM 8GB 3200 x2 16GB 2933 x2
屏幕 4K (ppi 183.58) 1080p (ppi 157.35)

如上所示,我并没有给自己攒出一台秒天秒地的 台机空气 ,在 2021 年的今天,我不得不在 配置预算 上做出不少妥协。好在以前从未将这么强悍的配置(即使中端)作为主力,这些妥协并没有影响我的体验,倒很适合我反复考量这两台机器的使用场景与职能。以下是我考量过后的结果: